但是,多数留下的国企规模都变大了,而且这些企业多位于上游产业或战略性产业(Hsieh and Song,2015),面临的竞争压力比民企低。
不要小看这一块市场,它的增长速度可能很快。毕竟我们还有较大规模的低收入群体。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新型消费是什么?智能手机、网上娱乐,都属于新型消费,现在增长很快。现在,中国高端人群消费的重点已经不是买东西了,更多偏重于服务性消费了,吃住都转向高档的消费场所。首先,中国人的物质消费还远远没有满足,服务性消费已经开始增长。在这样一个经济结构当中,等到这些人的收入逐步增长以后,他们提出的需求仍然是基本的、传统的需求,他们要买房子、买家具,然后买汽车等。
未来消费的提高,大概很大程度上是服务业的提高。这几年,大家越来越多地买教育、买健康、买医疗、买体育、买旅游,多元化消费的重点开始转向服务业,而且这个势头今后会越来越强劲。建议:适应企业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扩大产权保护的范围,严格保护知识产权,形成规范化、法治化的产权保护制度。
释放经济转型升级的巨大潜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最终的成果需要体现在实体经济的发展上。客观地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重点是发展实体经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过去5年,以简政放权为重点的行政体制改革在释放改革红利、促进经济转型、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议:可考虑建立以保护投资者权益为导向的资本市场监管体制以及实现金融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转型。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有赖于良好的企业制度。
建议:重点破除服务业领域的行政性垄断和市场垄断,加快服务业市场开放,做大现代服务业蛋糕。以打破垄断为重点建设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向振兴实体经济发力聚力。把发展创新型企业作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注重通过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使国有资本做大做强做优,并为社会资本参与提供更大的体制空间。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优化营商环境,重点是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关键要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以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家队伍为目标,营造良好环境,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以发展中小企业为重点完善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加快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推动以破除服务业领域行政垄断为重点的监管转型,建立行政垄断审查机制,完善服务业市场监管标准体系,实现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的负面清单管理。
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把着力发展实体经济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以监管变革为重点深化简政放权。
问题在于,实体经济发展仍面临重大结构性失衡,例如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消费需求向高品质升级,但主要的产品供给体系仍处于中低端,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制度变革尚未跟上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现有供给体系难以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这就需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的部署,在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形成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的制度安排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当前,我国经济转型正处在一个历史新起点上,经济转型升级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基础。这就需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要求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以适应全社会消费结构升级需求,形成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等等。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细胞。这表明,以更大的决心和魄力推进市场准入制度创新,实现营商环境国际化、法治化,已经成为当前市场化改革攻坚的重要任务。
振兴实体经济,提高供给体系质量,需要从企业制度变革入手,形成既有利于扩大民间投资,又有利于激励创新型企业的体制安排比如煤炭、钢材的产能是过剩的,政府正在推动去产能,结果去年下半年出现了煤炭、钢材价格大幅度上涨的情况,这用流行的经济学原理是无法解释的。
比如人工成本,对企业来说是成本,对劳动者来说就是收入。如果仅仅是从财务会计的角度去看待降成本,就很可能形成一个跷跷板,按下葫芦浮起瓢。
从这个意义上讲,现在的成本不是会计学意义上的成本,而是风险的转化。风险预期改变了行为,行为改变了供求关系,从而改变了价格。
其中更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是供求双方对风险的判断。降成本是整体性问题 过去我国的发展是低成本、低附加值,现在变成高成本,但依然是低附加值。除此之外还有抵押,抵押要评估,担保还要有再担保,这就产生了交易费用,所以整个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就很高。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
那怎么理解成本太高?为什么成本会高?这些问题搞不清楚,可能无法真正实现降成本。而是基于供求双方的风险判断,风险上升,就会涨价,风险下降,则会降价。
现在的成本实际上是风险的转化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风险社会意味着有很多的风险要内部化,比如老龄化的风险要企业承担,就是社保缴费,导致企业的成本上升。而要降低整个社会的公共风险水平,那就要加快改革,加快制度的创新,推进制度变迁,使制度和风险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匹配,充分发挥制度及时防范化解风险的功能,避免风险累积和集聚。
当定价机制按照未来风险在定价的时候,风险水平全面上升,就意味着所有的生产要素都会变贵。随着风险水平的整体上升,全社会的整体成本就会上升,微观主体的成本也会水涨船高。
这些成本之所以会越来越高,根本原因是制度变迁滞后。当经济、社会的不确定性程度总体下降的时候,即公共风险呈收敛状态时,经济、社会整体的成本水平才能够下降。因此,降成本要整体考虑,统筹施策,很难针对局部去降成本。单从一个企业的角度来看,降成本是很难的,因为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以及企业的各项成本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这是一个整体性的问题。
原材料成本,对下游企业来说是成本,对上游企业来说又是收入。社会诚信水平下降,信用风险普遍增高,所有企业的成本都会由此而增加。
但我们的制度变迁无疑是慢于风险产生的速度,这时整个经济社会的不确定性就会放大,行为方式也会转变,就会导致成本快速上升。一些地方当年的经济增加值已经低于当年的总投资,经济发展的成本越来越高。
再比如现阶段的资金是相对过剩的,但是当银行给企业贷款的时候,首先要评估企业的风险状况,中小企业风险大,利率就要高,大企业风险低,利率就低。从去年到今年,国务院及各地方政府都出台了降成本的政策措施。